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己。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尚书》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篇序文是司马迁在《外戚世家》所发的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议论。《外戚世家》从“高帝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写起,写了汉代自惠帝时起,后妃、外戚专权给国家造成的祸乱。诸吕篡权,诛杀刘氏宗亲与汉家功臣,后周勃、陈平等又诛诸吕的一系列流血事变;窦太后时期的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为争夺思想控制权而演绎成的起起伏伏的政治斗争;王皇后专权后,她两个兄弟的霸道专横;与汉武帝对身边哪个女人宠幸与否密切相关的外戚们的兴衰起废……后妃及其亲戚的尊宠与否完全取决于帝王的态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外戚命运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完善
1、
傅德岷,赖云琪主编. 古文观止鉴赏 珍藏本[M].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0.11.第82页
赏析
由于《外戚世家》的内容写的是汉高祖至汉武帝几代汉家天子的外戚事,司马迁不便于就他们的事大发特发议论,因而写法平铺直叙,多客观记录,罕有情感流露其间,且在行文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有不便明言的苦衷。而在这篇序中,司马迁的写法就大不一样了。他借夏、商、周三代的得失,说明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六亲中,夫妻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有妇德、能母仪天下者,也就能够帮助君王理顺天下,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那些荒淫、狐媚的女人如妹喜妲己褒姒之流,她们却是亡国的祸水。司马迁站在男人主流社会的角度,反对女人专政,认为这是牝鸡司晨,乾坤颠倒。汉武帝杀昭帝之母钩弋夫人理由是:往古家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篇序文中陈述了三代的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同时说明这些事实历史久远,不能详细记述,故正文只记载吕后、薄后、窦后及其家族的事迹。作者对于外戚干政的影响非常清楚,但外戚情况不同,有的起好作用,有的则专权乱政,故其用命运来感叹。全文议论切中肯綮,对比鲜明,强烈的感情充盈在字里行间,给人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4篇诗文 ► 5959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篇》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贵乃烟云幻形。
——《围炉夜话·第一二二则》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